• 火热青春·实践担当 | 荣剪工坊——让非遗剪纸在青春实践中“活”起来
  • 日期 : 2025-08-25    

      今夏,汽车与船舶工程学院“荣剪工坊”实践团队围绕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主题,完成了一次从赛场展示到乡土调研、再到文化提升的实践闭环。团队不仅在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中荣获省级银奖,更以实地行动探索了“非遗+教育+文化+产业”的融合路径,为新时代青年服务国家战略提供了一个鲜活样本。

    从赛场切入:让非遗在青春实践中点亮乡村

    7月中旬,荣剪工坊团队奔赴沈阳,登上省级创新大赛的舞台。不同于单纯的展示,他们带来的,是一段从乡村走出的实践历程。

    image.png

    在调研中,他们看到非遗剪纸在乡间的坚守与困境;在探索中,他们尝试把花草纸与剪纸融合,为古老技艺注入新的生机;在课堂和工坊里,他们把传承的火种传递给更多年轻人。

    赛场上的结果,不只是成绩的肯定,更是实践的回响。它见证了工坊青年如何把非遗故事讲到舞台中央,把社会实践化作创新行动,也见证了非遗因青春的接力而点亮乡村的希望。

    深入乡村一线:在酷暑奔赴中触摸非遗的温度

    8月中旬,团队辗转数小时来到辽宁省朝阳北票市南八家子乡四家板村,拜访73岁的非遗传承人郭忠荣老师——队长尤荣帅的奶奶。炎热天气下,她依然拿起剪刀,耐心演示着半个世纪的坚守。

    image.png

    学生们在她身旁学习剪纸,孩子们也好奇加入,第一次裁出窗花时的笑容,让非遗真正走进了他们心里。

    这一段沉浸式的体验,让青年们更加理解:非遗不是静止的遗产,而是能够点亮乡村、激发自信的文化火种。

    拓展文化维度:让非遗融入辽西的厚重文脉


    完成实践学习后,团队又走进喀左、建平及朝阳市博物馆,追寻辽西大地的文化根脉。红山的远古意象、契丹的历史符号,都让他们看到非遗创作更广阔的天地。

    image.png

    青年们逐渐明白,非遗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文化的再生。只有把本土文化元素融入创作,作品才能承载思想厚度,也才能真正讲出属于辽西的故事。

    正是这种提升,让“荣剪工坊”不再局限于剪纸技艺本身,而成为一次关于文化自信与乡村振兴的青春探索。


    作品展示:以共创成果彰显非遗活力


    荣剪工坊的社会实践,最终凝结为一幅幅剪纸作品。学生们在郭忠荣老师的带领下,把调研中汲取的灵感与课堂所学的技艺结合起来,完成了既传承传统又富有创意的共创成果。

    image.png

    这里,有带着花草芬芳的花药纸剪影,有记录青春手艺的课堂作品,也有点缀乡村院落的公共景观。它们不再是“炕头的消遣”,而是真正走进了课堂、走向了赛场、融入了乡村。

    正是这些实物作品,让人看到非遗在新时代的生命力与创造力。它们既是青年学有所用的见证,也是文化点亮乡村的真实注脚。


    总结与展望:让青春点亮非遗让非遗照耀乡村




    荣剪工坊的实践告诉我们,非遗的价值不止于留存,而在于融入生活、服务社会。当剪纸走出家庭,进入课堂、走上舞台,它就从一门技艺成长为一种公共文化力量,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精神支点。

    在这个过程中,青年不是旁观者,而是行动者。他们在备赛打磨中锤炼本领,在乡土沉浸中汲取灵感,在文化考察中拓展格局,把“非遗能否留下来”的追问,转化为“非遗如何走下去”的实践。

    这一探索也凝聚了学院团委的引领力量。以“荣剪工坊”为抓手,跨专业的青年在这里协同学习、美育实践与乡村建设同频共振,形成了可推广的团学范例。荣剪工坊不仅是一项非遗创新,更是共青团“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生动写照。

    未来,团队还将沿着“非遗+教育+文创+产业”的路径,把花药纸与剪纸的创新延展到更广阔的社会空间,探索更多合作模式,让这簇青春的火种,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长明灯。
    文章来源:尤荣帅(24级航海技术一班)

    图片来源:孙照博(24级航海技术三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