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盛夏,暑气正浓,8月15日-8月28日,我校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金山银水·同“新”筑梦实践团怀着对边疆的向往与探寻的热忱,奔赴新疆阿勒泰地区青河县,开启了一场集红色教育、产业调研、文化体验与精神传承于一体的实践之旅。从承载历史记忆的红色阵地到焕发活力的特色产业展厅,从镌刻文明印记的博物馆到坚守国门的边境一线,实践团以脚步丈量大地,以心灵感受时代温度,在为期14天的行程中,沉浸式触摸青河的红色基因、产业韧性与民族风情,让实践的足迹深深印在边疆的土地上。
8月19日,实践团首站来到塔斯托别红色书屋。走进书屋,满架的革命历史书籍与墙上珍贵的老照片瞬间将大家带回那段艰苦卓绝的边疆建设岁月。在工作人员的讲解下,队员们认真聆听边疆建设者们挥洒青春、奉献热血的动人故事,深刻体会到老一辈建设者扎根边疆、艰苦奋斗的精神。随后,大家围坐于书架旁,精心挑选红色书籍,或轻声品读经典段落,或围绕书中建设者的奋斗故事展开交流,分享各自的感悟与思考。在墨香与思想的碰撞中,队员们进一步汲取了红色精神力量,以沉浸式阅读的方式传承红色基因,为红色阵地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
8月20日,实践团前往惠华沙棘展厅,聚焦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展厅内,沙棘果汁、沙棘果干、沙棘保健品等各类深加工产品琳琅满目,让队员们直观感受到沙棘产业的丰富业态。王黎明厂长为我们详细介绍了“沙棘+养殖”生态循环模式——沙棘林为养殖提供天然环境,养殖废弃物经处理后成为沙棘树的有机肥料,形成绿色可持续的产业闭环。队员们围绕沙棘种植技术、产品研发、市场销售等问题与技术团队深入交流,对青河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带动群众增收的做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8月21日,实践团走进青河县博物馆,探寻当地的历史文化脉络。在历史文物厅,造型独特的草原石人与鹿石吸引了队员们的目光,这些承载着游牧民族历史记忆的文物,见证了古代草原文明的兴衰与丝路文化的交融。在自然生态厅,闪耀着金属光泽的狗头金与种类丰富的矿藏标本,让队员们惊叹于青河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通过讲解员的专业解读,队员们不仅了解了文物背后的故事,更深刻理解了游牧民族文化与丝路文化的深厚底蕴,增强了对边疆地域文化的认同感。
8月24日。实践团前往大青河森林公园沉浸式体验哈萨克族传统牧猎文化。公园内的岩画记录着古代哈萨克族先民的牧猎生活,队员们驻足观赏,感受先民的智慧与文化传承。在马鞍制作体验区,哈萨克族手艺人现场演示马鞍制作工艺,队员们跃跃欲试,亲手参与打磨、缝制等环节,体会传统手工艺的魅力。此外,队员们还积极参与挤奶、冬不拉演奏等民俗活动,在欢声笑语中近距离感受哈萨克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增进了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理解与尊重。
8月25日实践团来到青格里狼山景区,聚焦文旅融合与扶贫成效。在“狼文化”旅游开发生态繁育中心,队员们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观察野狼习性,了解景区如何通过科学保护与合理开发,将“狼文化”打造成特色旅游IP。随后,实践团走访景区周边的民宿村,与民宿经营者交流,了解民宿经营模式、客源情况及带动当地就业增收的成效。通过调研,队员们看到青河依托生态资源发展文旅产业,有效推动了文旅扶贫,为边疆地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实践途中,实践团还专程拜访了全国道德模范阿尼帕·阿力马洪。阿尼帕奶奶数十年如一日,收养多个民族的孤儿,用爱心诠释了民族团结的真谛。队员们围坐在阿尼帕奶奶身边,聆听她的感人故事,感受她无私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进一步增强了对民族团结重要性的认识。
这场实践之旅,不仅是一次“走出去”的见闻积累,更是一次“沉下心”的精神淬炼。从红色精神中汲取信仰力量,从特色产业中看见发展智慧,从戍边故事中读懂家国担当,从民族文化中感受团结温度,每一段经历都成为实践团成员心中深刻的印记。未来,他们将带着此行的收获与思考,把边疆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把实践中汲取的力量转化为成长的动力,以青春之姿为民族团结、乡村振兴与边疆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文章来源:申 皓(23级应用电子技术二班)
图片来源:闫 冰(23级物联网应用技术二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