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网络 关注青少年
  • 作者 : 团省委统战和国际联络部挂职干部 孙海
    来源 : 辽宁共青团网     日期 : 2011-03-11    

        不同人群、不同层面对网络的认识:

     

        网络是孩子认识世界的窗口

     

        网络是梦开始的地方

     

        网络是把双刃剑

     

        网络是仙境也是陷阱

     

        网络是江湖,常在江湖漂,怎能不挨刀

     

        网络是一场寂寞的舞会

     

        网络是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基础

     

        网络是一面镜子

     

        网络是扫黄打非的第二战场

     

        网络:

     

        网络原指用一个巨大的虚拟画面,把所有东西连接起来,也可以作为动词使用。在计算机领域中,网络就是用物理链路将各个孤立的工作站或主机相连在一起,组成数据链路,从而达到资源共享和通信的目的。凡将地理位置不同,并具有独立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而连接起来,且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网络协议、信息交换方式及网络操作系统等)实现网络资源共享的系统,可称为计算机网络。

     

        我国网络发展史:

     

       我国的INTERNET的发展以1987年通过中国学术网CANET向世界发出第一封E-mail为标志。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四大主流网络体系,即:中科院的科学技术网CSTNET;国家教育部的教育和科研网CERNET;原邮电部的CHINANET和原电子部的金桥网CHINAGBN

     

      Internet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可以大略地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871993年,也是研究试验阶段。在此期间中国一些科研部门和高等院校开始研究InternetInternet技术,并开展了科研课题和科技合作工作,但这个阶段的网络应用仅限于小范围内的电子邮件服务。

     

      第二阶段为1994年至1996年,同样是起步阶段。19944月,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工程进入Internet,从此中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有Internet的国家。之后,ChinanetCERnetCSTnetChinagbnet等多个Internet络项目在全国范围相继启动,Internet开始进入公众生活,并在中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至1996年底,中国Internet用户数已达20万,利用Internet开展的业务与应用逐步增多。

     

      第三阶段从1997年至今,是Internet在我国快速最为快速的阶段。国内Internet用户数97年以后基本保持每半年翻一番的增长速度。增长到今天,上网用户已超过1000万。据中国Internet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3630日,我国上网用户总人数为 6800万人。这一数字比年初增长了890万人,与2002年同期相比则增加了2220万人。

     

        低俗:

     

        光从字面上讲是低调通俗的简称,古时候,只有官府才能高雅的生活,百姓的日常精神文化生活都是低调的、通俗。而在这里是指对青少年构成毒害的,以及危害社会公德或者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这些内容符合这三个方面,通常可以界定为低俗。

     

        青少年:

     

        指满13周岁但不满20周岁的(从生理、心智的发展角度上讲),也就是少年与青年相重合的阶段,处于儿童时期之后,成人之前。但实际上,青少年指13岁以上到成年之前(也就是满14岁不满18岁)这段期间的人多为学生,且也进入一种人身的转变期,是社会上令人重视的一个群体。

     

      对我国5800万的青少年学生网民来说,互联网所扮演的各种角色的应用程度排序为:娱乐工具>沟通工具>信息渠道>生活助手。他们对互联网娱乐功能的使用超过其他任何一种功能,信息渠道功能也在其之后。

     

      这种现象反应出了广大青少年学生一方面需要通过应用网络提高信息素养,而另一方面在应用网络的方式和领域方面存在较大偏差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通过宣传教育和正确引导,使得青少年学生网民将互联网作为娱乐工具的同时,更多地关注和应用互联网的其他功能,尤其是学习的辅助功能。

     

        一、青少年与网络

     

        随着电脑和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特别是Intermet的高速发展和日益普及,使现代社会进入“网络”时代。它已成为广大青少年学生学习知识、获取信息、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平台。电脑网络集文字、图象、声音于一体,它能够以立体化方式吸引学生用“看”的方式而不是“想”的方式来认识世界,正好符合了形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强而逻辑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学习、发展的需要。同时电脑网络的空间到处都是新鲜事物,而且还在不断地增加,对于易接受新鲜事物的学生有着无限的吸引力。所有这些都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吸引着学生加入“网迷”、“网虫”的行列。根据对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31月最新公布的《第1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显示,全国共5910万网络用户,而大、中、小学生就占了54.9%,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对于这些青少年学生来说,网络带给他们的好处不言而喻。首先,网络上有着海量的信息,而且信息的更新速度、共享程度为其他媒体所不及的。其次,网络上的信息是以网状形式出现的,即信息的呈现方式是超文本的、非线性的、跳跃的,这改变了青少年学生固有的传统的线性思维模式,有利于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工具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正是21世纪所需要的。此外,网络高效、快速、方便的信息传播方式满足了青少年学生沟通和理解的需求,使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之余获得了更广泛的空间,仿佛进入了一个多彩的梦幻世界。

     

        但是,由于青少年学生的心智尚未健全,对外界新鲜事物缺乏全面的认识能力,对自己的言行缺乏理性的思考和自控能力,网络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在他们身上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体现。主要表现为:

     

        1、超时、无节制沉溺网络,耽误了学生正常学习生活,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导致视力下降、记忆力衰退,引发了学生的人格障碍和认识消极,阻碍智力发展。

     

        2、网络中的“花花世界”使一些缺少自控力的学生玩物丧志、荒废学业,甚至不自觉地迷失于虚幻的世界而难于自拔。据了解,热衷QQ聊天的占70%,青少年学生对个体交往有非常强的需求,同时他们的自我意识、独立欲望、自尊心都明显增强,内心世界不愿轻易向别人袒露,在心理发展上呈现出“封闭性”的特点,除非找到“知心朋友”,否则他们宁可忍受“痛苦”,也不愿敞开心扉。而通过网络聊天的途径,交往双方回避了在现实中面对面的压力,从而可以畅所欲言,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选择玩游戏的占55%,他们认为在网络游戏里可以抛开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可以将自己想象成具有超凡本领的“超人”,扮演着与现实生活中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角色,实现自己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的梦想,从而释放其心理压力,久而久之,许多学生乐此不疲。只有不到20%的学生上网是查找信息资料。

     

        3、互联网上品位低下、胡编乱造的网络语言,邪教色情、暴力等垃圾信息,污染着学生的精神世界,引诱一些学生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具体到网络来说,让人又爱又怕。当我们在大谈网络经济时,有关学生受害事件、网络犯罪问题又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学生上网本是件好事,但就目前而言,学生上网已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因为在毫无引导的情况下,放任学生在网上遨游,加上一些以赚钱为唯一目的的网站,无疑加速了他们的坠落。虽然表面上看来这些都是青少年学生自身的行为,但只要集中学生、家长、学校及全社会的力量,形成合力,让学生安全上网、上健康网,就能真正地解决这个难题。

     

        二、网络反低俗行动

     

        200915日,国务院新闻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文化部、工商总局、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7部门在京召开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在全国开展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这标志为期1个月的全国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正式启动。国务院新闻办副主任蔡名照在会上讲话时指出,网上低俗之风泛滥,严重危害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直接危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社会各界十分关注,广大群众反映强烈。网上低俗信息不仅有悖于社会公德,而且违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诸多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这次专项行动的主要任务为: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对网上低俗信息进行集中整治,突出重点,狠抓源头,强化自律,严格执法,强化网络信息服务单位社会责任,推动文明办网、文明上网落到实处,使网络环境明显净化,网上低俗之风得到有效遏制。

     

        近些天,章子怡与其男友在私家海滩休息的照片成为一大热点,中国各大门户网站争先恐后地“突出处理”。但随后一些“露点照”被用马赛克处理,因为有“低俗”之嫌。一窝蜂地对“艳照”特别关注,说明不少网站有“低俗之风”并非空穴来风,说明它们在价值取向方面的确存在问题。

     

        这一点从近日公布的一批存在“低俗内容”的网站名单上可窥得一斑。从现实情况看,这些网站并不是不知晓页面上存在“低俗内容”,但即使是在接到举报后,在屡次被通知整改后,依然我行我素,有的拿发布者“权责自负”来做幌子,对有害信息不闻不问、放任自流;即使当时处理了,但用不了多久“新增低俗内容”有如雨后春笋了。大家都明白“低俗内容”对控制力较弱的青少年产生的危害,可不少网站的所作所为实在是让人困惑不已:它们何以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冒险,去打“擦边球”,甚至堂而皇之地传播色情信息?

     

        俗话说,无利不起早。不少网站在这个问题上敢在雷池中漫步,就是为了一个“利”字。因为这些“低俗内容”很符合一部分网民的心理欲望,很容易在短时间内招来大量点击,积聚所谓的“人气”。在它们眼里,“人气”代表什么?代表的是利润,是金钱。它们又怎么会和金钱过不去呢?!与这种大量散步“低俗内容”一样,某些搜索引擎上出现所谓的“竞价排名”也是为利所趋,这种唯利是图、不择手段的“生财之道”实在让人心生寒意。古语有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爱财本无错,关键是看途径、手段。显然,通过发布“低俗内容”来聚集人气,来敛财,这既不符道德,也有违法律,当然要谴责,要处理。但谴责和处理显然还不够。因为不少网站在被谴责和处理的时候,态度“认真而诚恳”,措施“果断而迅速”;那些“低俗内容”也“望风而逃”“无迹可循”。可风头一过,它们便老瘾再犯,大量“低俗内容”也卷土重来。在它们“追名逐利”的背后,其实是价值取向和社会责任心出了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对“低俗内容”来个“三反五反”也不能根除,反而有形成“反”后必“返”、“反”后必“犯”这种恶性循环之虞。

     

        同样的,网民作为互联网的最大参与者和信息发布者,也有个自我规范的问题。虽然人人都有保留“私欲”的权利,但这种“私欲”并不适合“广而告之”。就拿博客来说,虽然是块“自留地”,但并非完全是“我的地盘我做主”,因为网络是畅通的,如果你的博客是公开的,那什么人就都能来;如果你是非公开的,即使是自娱自乐,也有“密码被盗,资料外泄”的可能,同样会给自己和别人带来不必要的苦恼。所以,为了安全和安心,请别再网上“袒露”自己的“私欲”!网站更不能因为网民有“私欲”就大张旗鼓地去“满足”,给自己“违法乱纪”找借口。

     

        “低俗内容”就如兴奋剂一般,能让网站瞬间积聚人气,短时期内获得收益。但长期服用,必然有极大副作用,不但害人,还会害己;不但危害社会,更是自断生路。所以,尽早关闭“低俗门”,不仅利国利民,也是实现自我健康发展的明智之举。

     

        值得深思的是,网络低俗之风真正危害的是下一代。

     

        三、网络是块“责任田”而不是“自留地”

     

        胡锦涛总书记在“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公管理问题”的讲话中指出:要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净化网络环境,努力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营造共建公享的精神家园。

     

        从总书记的这段讲话中我们不难体会到,创造一个健康、安全的网络空间,离不开“办网”与“上网”这两者的良性互动,也只有网络运营商和广大网民之间形成强大的合力,才能营造出一个积极向上、和谐文明的网络舆论氛围。

     

        随着互联网事业的快速发展,网络越来越成为公众获取信息、休闲娱乐、交流互动的新兴媒体,也越来越贴近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需要。但也不可否认,网络同样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我们提供种种便利的同时,难免泥沙俱下,鱼目混珠,给我们带来有违社会公德,背叛民族传统,践踏法制原则的精神垃圾。

     

        一些网络运营商见利忘义,在商业利润的诱惑下,迎合社会上的低俗之风,大肆宣扬暴力、色情,刊载不健康的文字和图片,发表违法、格调低下的言论及音视频信息;部分网民上网行为极不文明,传播虚假信息,散布谣言,参与网络色情活动,恶意攻击、侮辱他人,盗用账号,强插广告,制作病毒,凡此等等,极大地危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败坏了社会风气,破坏了网络的正常环境和秩序。

     

        很多人会以为,互联网是虚无的,在网络上不负责任地为所欲为,其实不然。网络虽然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但它的“虚拟”只是对网民的“ID”而言,实际上,网上发生的一切不文明行为,无一不是社会现象的直接映射,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和危害,并不亚于社会上真实发生的行为,同样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观念,污染社会风气,影响青少年一代成长。

     

        任何一个健康有序的环境,都离不开道德的约束和法律的规范,在网络世界里也是如此。尽管我国目前在有关网络的立法方面相对滞后,甚至某些方面还是空白,但也应该意识到,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下,法律的解释功能非常强大,其实用性也非常宽泛,几乎任何法律漏洞,都可以通过司法解释和适用现有法律来加以弥补。从这个意义上看,提倡文明办网,文明上网,终究还是对自己负责,无论是运营商还是网民,如果忘乎所以,将网络当成无法无天,可以随心所欲的地方,一旦做过了头,造成了一定的后果,不可能会逍遥法外,照样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相应的责任。

     

        网络究竟是什么?打一个形象的比方,它就是我们大家所共有的“责任田”,而决不是少数人的“自留地”。要把这块责任田经营好,建设好,就必须靠我们大家倾情呵护,精心耕耘,不能放任自流,任其荒芜、杂草丛生。首先,网络运营商要树立牢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行业自律,重视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增强社会责任感,自觉接受社会管理和监督,不断提到网络媒体的社会公信力。其次,网民要自觉以社会公德、法制原则约束自己的上网行为,拒绝接触低级趣味的东西,主动抵制有碍社会风化、有损人格国格的言论和信息,从自己做起,坚持文明上网。惟有如此,网络才能健康地发展,才会真正成为我们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

     

        对策:

     

        一、对于社会来说,应尽力营造一个“绿色网络环境”。

     

        在网络世界中,不仅需要法律的强制,更需要道德的规范,这是人们对当前互联网发展的深刻认识。因为网络是一个法律权威弱化的世界,通过伦理、道德手段约束网络行为就成为当务之急。同时,在制定网络道德规范的同时,一定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以此来重建网络秩序。对于那些非法建立的不良网站,向青少年传播不良信息的网站,以及利用网络聊天工具对青少年实施网络诱骗和攻击的人,应坚决予以打击。要加强落实对网吧持之以恒的管理监督,制定可操作性的管理制度,同时加强执法力度,对违反规定纵容中小学生进入网吧的经营者,按有关规定予以严惩,通过法律手段切实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而网络公司要开发一些针对学生上网有一套防堵和引导机制的纯净软件,解除老师、家长对学生上网的后顾之忧。

     

        二、对于学校来说,应深入开展有关的“网德教育”。

     

        当前,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来说,应及时地将网德教育提上议事日程。201012月,共青团中央、教育部、文化部等部门向正式发布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以规范青少年网络行为。对此引导、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提高自我监控能力,增强网络道德素质,做一个合格的文明网民,是学校教育者当前最紧迫的任务。

     

        首先,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班级活动和有益的课外活动,加强对学生正面引导。比如召开主题班会,针对“如何控制上网交流时间?如何选择真诚而有益于自己成长的网友?如何遵守‘网德’,以尊重他人?如何警惕网络陷阱,拒绝‘电子海洛因’?如何反对‘黑客’,做一个合格的网民?”等等,学生通过讨论、辩论,自我教育得出正确结论,自觉地站在清醒、正确的网络界线上。还可以举办网络法规专题讲座和宣传展览,引导学生懂得网上所有言行必须遵循符合现实社会的法律法规,每一个人都要有网络道德素质,网络法制的意识。同时,针对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制定校网络文明公约,鼓励学生争当“网络文明先锋”。

     

        其次,学校设立引导学生上网的电脑、心理辅导员。针对学生面临的各种网络疑问、心理障碍,及时地进行解决和疏导。保证学生上网内容的健康有益,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网德”。

     

        三、对于家长来说,应引导孩子明辨是非,培养在浩瀚而具有诱惑的网海中筛选有益信息的能力。

     

        由于学校上网时间、环境的限制,当前学生上网时间、环境的限制,当前学生上网的主要场所仍是家里,因此也应重视家长在网德教育方面所能起到的作用。首先,家长应学会计算机网络知识,提高自身的网络运用能力从而能与孩子共同面对网络出现的各种问题。其次,根据老师给孩子布置一些具有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来引导,当孩子带着课题去网上查找资料时,家长在旁做一些适当地点拨和监督。比如指导孩子通过查找网络资料研究祖国各地大好山河的历史等等,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辨别、放弃、筛选信息,扩大知识面,又让他们的兴趣得到挖掘。

     

        网络时代的到来已不可避免,只要集合社会、学校、家长三方面的力量,做好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的导航者,就能让学生在“网海”中健康成长,并安全地过渡到人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