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热青春·实践担当 | 探齐风寻文化根脉 躬实践写青春答卷——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信“溯稷下·陶韵齐鸣实践团暑期社会实践纪实
  • 日期 : 2025-08-30    

      千年齐风掠过淄博的街巷,那些藏在文物纹路里的故事、凝在非遗匠心里的温度、刻在故都遗址上的记忆,正等待着被探索。8月22日—8月27日,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信”溯稷下·陶韵齐鸣实践团,循着历史的脉络,走进张店、博山、临淄三座城区,用一场“边走边看、边听边悟”的文化之旅,触摸齐文化的脉络,感受千年文明的魅力,让古老文化在实践探索中焕发新活力。 

    8月22日,实践团的第一站来到了张店区,作为淄博市的中心城区,张店区既是现代都市的繁华缩影,也是齐文化创新传承的重要阵地。成员们来到齐盛湖公园,远眺湖畔矗立的海岱楼。这座以“中国传统楼阁”为原型设计的建筑,飞檐翘角间透着古典雅致,仿佛将齐文化的“大气包容”藏进了现代园林的景致里,让成员们直观感受到齐文化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的创造性转化,深化了对“传统与现代交融”的认知。  

    图1.jpg

    8月23日,实践团走进中国陶瓷琉璃博物馆。作为国内规模最大、展品最全的陶瓷琉璃专业博物馆,这里仿佛是一部 “陶琉文化的百科全书”。展厅内,从新石器时代的黑陶到明清时期的官窑瓷器,从古朴厚重的青铜器到流光溢彩的琉璃摆件,跨越数千年的陶琉珍品有序陈列。在小讲解员的引导下,成员们不仅读懂了陶琉技艺的精湛,更理解了其背后承载的民俗文化与生活智慧,拓宽了文化视野。

    图2.jpg

    在稷下学宫文展馆内,通过场景复原、多媒体互动等形式,生动再现了当年学者们“不治而议论”的学术盛况,竹简样式的展板上刻着各家学派的核心主张,仿佛置身于那个思想碰撞、智慧迸发的时代,沉浸式体验稷下学宫的学术氛围,让成员们深刻领悟到齐文化的思想精髓。稷下学宫的“百家争鸣”,正是齐文化“尊贤尚功、开放包容”精神的体现,这种精神对当今的文化发展仍有重要启示。

    图3.jpg

    “世界琉璃看中国,中国琉璃看博山”,博山区作为齐文化重要的分支——陶琉文化的发源地,有着“中国琉璃之乡”的美誉。8月24日,实践团成员来到了博山区陶瓷琉璃大观园,这里汇聚了上百家陶琉商铺,仿佛一座“陶琉艺术的集市”,各色展品让人目不暇接。成员们在这里了解到非遗技艺在市场中的传承与创新,感受到传统文化产业的蓬勃生命力。

    在颜神古镇,这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镇,至今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古窑遗址、石板街巷与老店铺。沿着青石板路漫步,看到传统柴窑与现代化的陶琉设计工作室相映成趣。成员们也近距离观看了琉璃匠人现场创作的过程,原本普通的琉璃料,在匠人手中逐渐变成了形态各异的琉璃作品,作为职院学子,此刻对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的理解更为深刻,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应用型人才的信念也更加坚定。

    图4.jpg

    在焦裕禄纪念馆庄严肃穆的展厅内,通过珍贵的照片、实物与影像资料,重温焦裕禄同志在博山的成长历程,以及他在兰考带领群众治沙、治水、治碱的奋斗故事。“焦裕禄同志‘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精神,与齐文化中‘以民为本’的思想一脉相承。”实践团成员在参观后交流时纷纷表示要从红色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更好地传承与弘扬优秀文化。

    图5.jpg

    8月25日,实践团走进淄博博山红叶柿岩生态区,漫山翠绿间,古老的齐长城遗址静静矗立,成为团员们探寻历史的生动课堂。 “奇幻聊斋”以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经典故事为蓝本,融合光影特效、实景布景与沉浸式演绎,将奇幻故事与齐地民间文化巧妙结合,让大家看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融合的创新路径,理解到通过艺术化、场景化表达,能让沉睡的经典文学“活”起来、“动”起来。

    临淄区作为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都城,是齐文化的核心发源地,有着“地下博物馆”之称。8月26日,实践团来到临淄区,追溯齐文化的根源。在齐国历史博物馆,实践团成员沿着历史的脉络,系统了解了齐国从建国到强盛再到衰落的全过程。馆内“姜太公封齐”“齐桓公称霸”“管仲改革”等历史场景的复原,让成员们仿佛穿越千年,置身于群雄逐鹿、百家争鸣的时代。

    图6.jpg

    作为世界足球的发源地,临淄的 “蹴鞠” 是齐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在临淄足球博物馆内,实践团成员参观了不同时期的蹴鞠实物、文献资料以及相关的历史场景,了解到了蹴鞠的起源、发展以及在古代社会中的文化意义。同时成员们向非遗传承人杜少霞老师等学习蹴鞠制作。从选取皮革、裁剪缝制,到填充棉絮、校准球形,老师们细致讲解每一步工艺的要领,让成员们在亲手实践中触摸到非遗文化的温度。

    图7.jpg

    齐地千年的文化基因,在齐鲁大地的山水间静静流淌。实践团成员的每一次驻足探究、每一回交流思辨,都为这份古老文明注入了青春的脉动。当齐国“尊贤尚功、务实革新”的精神内核,不再是典籍里的字句,而是队员间彼此支撑的默契、碰撞文化见解的共鸣;这场实践便早已超越地域的界限。它是青年与齐文化的深度对话,是历史智慧在新时代的鲜活传承。探索中凝聚的不仅是团队情谊,更是年轻一代对文化根脉的自觉守护:唯有将个人成长融入文化传承、将团队力量汇入时代发展,青春的价值方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坚实印记。

    文章来源:张新梓(23级现代移动通信技术三班)

    刘佳俊(23级计算机网络技术二班)

    图片来源:庄婷钰(23级软件技术二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