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热青春·实践担当 | 信仰的原点:跨越辽沈大地的青春答卷
  • 日期 : 2025-08-27    

    在这个炙热的季节,汽车与船舶工程学院“信仰的原点”社会实践团队12名青年学子,在学院团委指导下历时20天,跨越辽宁锦州、抚顺、鞍山、丹东、本溪、铁岭、沈阳7座城市,踏上一场追寻红色根脉、点亮信仰坐标的青春征程。

    微信图片_20250827195108.jpg

    以行走丈量信仰厚度

    团队将课堂搬到辽沈大地,从锦州辽沈战役纪念馆到鸭绿江畔抗美援朝纪念馆,从抚顺雷锋纪念馆到鞍钢博物馆,从本溪湖工业遗址到铁岭烈士陵园,青年学子在一处处红色地标中触摸历史温度。

    微信图片_20250827195116.jpg

    不同于以往“走马观花”式参观,团队坚持“重走—深挖—活化—传播”的路径,把“看一看”转化为“做一事”。他们在展馆一线采集资料、记录故事、沉浸体验,将感动与思考转化为创作灵感。

    以行走丈量信仰厚度

    实践团队注重用青年话语体系讲好红色故事。队员们在本溪湖工业遗址采集泥土,制作“精神盲盒”,以沉浸互动方式再现东北工业精神;在李兆麟烈士纪念馆,借助AR与声音采集还原抗联夜行场景,设计成一分钟沉浸视频;在辽沈战役纪念馆,学生把“弹痕的誓言”作为短视频的视觉锚点。通过“青年视角+数字技术+互动设计”,让红色叙事从静态展陈走向可传播、可共鸣的创新表达。

    微信图片_20250827195122.jpg

    以作品呈现实践成果

    20天的调研与创作,最终凝练为一批可落地、可传播的实践成果:《红色地标·青年说》系列短视频,从校园走向社会,受到广泛好评;《红色叙事实践调研报告》,形成5条关于展陈数字化与青年传播的建设性建议。

    微信图片_20250827195128.jpg

    在传播中深化教育成效

    调查显示,观看团队作品的青年受众中,68%表示“比传统讲解更易理解”,52%愿意转发传播。学生自身也在行动中完成了角色转变:从“被动参观者”到“主动讲述者”,从“记录历史”到“传播信仰”。指导教师评价道:“这不是一次单纯的参观,而是一场叙事重建,青年学子学会了如何在历史与当下之间架桥。”

    青春与信仰的同频共振

    当镜头定格在鞍钢博物馆的钢铁熔炉前,这场跨越辽沈大地的青春之行告一段落。团队成员用作品交出他们的青春答卷:信仰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代代青年用脚步丈量、用作品表达、用行动赓续的精神坐标。

    “我们量过的每一寸山河,最终都化为可分享、可共鸣的青春作品。”队长的总结,道出了团队的共识。未来,“信仰的原点”实践团队将继续把青春融入辽沈热土,让信仰在新时代青年心中落地生根、熠熠生辉。

    文章来源: 张守恒(24级轮机工程技术一班)

    图片来源:王靖淇(24级轮机工程技术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