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层团建要以创新思维为主导思想 ——寻找需求 整合资源 创新服务
  • 作者 : 辽宁省抚顺市望花区社区 宋继征 孙秀
    来源 : 辽宁共青团网     日期 : 2011-03-11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令人久久难忘;当你置身于辽宁省抚顺市望花区时,就会感受到红红火火社区共青团工作氛围,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这首歌,就会被他们扎实开展社区团的工作所感动。

     

        抚顺市望花区是雷锋的第二故乡,地处抚顺市西部,总面积112平方公里,下辖91镇,76个社区,20个行政村,总人口32万。在第二批团干部驻点期间,我们对望花区城区共青团工作调研中,对9个街道一个一个地看,对全区76个社区一个社区一个社区地走,又对涉及棚改工程的10个社区的110户家庭进行了访谈。对抚顺市望花区社区共青团工作有了深刻的认识。抚顺市望花区社区共青团工作以“为党政分忧、为百姓解愁、为青年服务”为目标,创新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手段、创新工作机制、创新工作载体、创新组织机构,围绕需求抓服务、围绕服务解难题、围绕责任抓项目、围绕项目抓落实,围绕组织抓基层,突破了共青团工作的认识观、发展观、实践观和绩效观,为全面贯彻落实“两个全体青年”的政治目标,探索出社区共青团工作“寻找百姓需求,整合社会资源,努力创新服务”的新路子。  

     

        一、创新工作理念,围绕需求抓服务,在参与社区建设中树立共青团组织新形象

     

        望花区在社区共青团建设中,正赶上被誉为“盛世大搬迁”的棚改工程建设,他们把参与棚改社区建设,当作为“党政分忧,为百姓解愁”的实际步骤,实现共青团事业中认识观的突破,全力投入到棚改社区建设之中。

     

        转变工作重心,赢得先机。望花团区委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工作原则,主动融入社区建设,特别是在棚改社区,把团的工作放在棚改的大局中去思考、去规划、去定位。从2005年开始,积极创新了“青春行动”、“温暖行动”、“小雷锋行动”、“娃娃楼长行动”等系列工作项目,在社区建设中发挥共青团组织积极的作用。

     

        转变工作角色,赢得主动。树立团组织在社区建设中不是助威者和旁观者,而是参与者、是骨干、是生力军的观念,变围绕型为全面参与型。结合棚改每个阶段的重点工作,全力以赴。在十个棚改新社区,把宣传政策介入、搬迁动员介入、扶贫助困介入、新区建设介入等融入棚改工程的全过程,有计划、分阶段地部署工作任务,激发青年的热情,发挥青年的作用,累计30万人次青年参与棚改社区建设工作,不断创造社区共青团工作的新业绩。

     

        转变工作状态,赢得形象。他们把参与棚改社区建设当作树立青年新形象的主体工程,始终保持昂扬斗志、敢为人先的良好工作精神,做到思想上不厌倦,行动上不停顿,作风求扎实、工作求落实、成果求真实,树立了敢打硬仗、能打硬仗、能打好硬仗的特别能战斗的青年群体形象。无论是宣传政策入户走访,还是动员配合帮助搬家,在棚改社区建设的每一个进程中,都有青年的身影,先后涌现出了棚改楷模“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辽宁省“十大杰出青年”王双庆,用真情书写信任的年轻机关干部孙占霞、活跃在工地上的“小红帽志愿者服务队”、善于攻坚克难的“教育团队”等一大批先进集体和个人。

     

        二、创新工作载体,围绕服务解难题,提高共青团组织参与社区建设服务能力

     

        在参与社区建设中,特别是在棚改工程的过程中,望花区各级团组织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提高为百姓、为青少年的服务能力入手,突破了共青团事业的发展观,不断为构建和谐社区做出了贡献。

     

        就业援助进社区,提高服务民生的能力。他们针对社区青年就业本领不强、竞争意识薄弱、择业心态失衡的现状,深化青年就业再就业工程,坚持就业与培训、教育与指导相结合,大力开展青年就业援助行动。在所有的社区建立就业援助档案,根据社区青年就业技能与就业需求进行登记入册,实行动态管理;成立青年就业援助站,开办“流动技校”,将就业援助与技能培训送到社区青年的家门口,大力开展“订单式培训”,提高培训的实用价值;提供用工市场信息、政策咨询、职业导航等服务,提升青年就业率;开展“青年企业家牵手棚改新区家庭”活动,努力实现棚改新区青年“早培训、快上岗、敢创业”;组织开展外出务工青年联谊活动,借助外出务工青年回家过年的契机,组织外出务工青年与棚改社区青年联谊,倡导“走出去、让你的生活更精彩”创业理念。他们还向8名优秀青年企业家发出创业导师邀请函,建立8个青年就业见习基地,拿出就业见习岗位171个,推荐见习123人。共发布就业用工信息26500条,累计培训3200人次,本地安置8650人次,劳务输出563人次,创建青年培训、就业基地21个,扶持青年创业带头人35人,实现“帮助一个人就业,稳定一家人生活;扶持一个人创业,带动一批人就业”的良性循环就业体系。

     

        爱心服务进社区,提高建设和谐社区的能力。他们针对社区居民特别是棚改社区居民的实际困难,开展“爱心暖新区”活动。68个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为棚改社区居民搬家、清理大环境、义务修理家电等志愿服务活动;针对棚改社区家庭无力承担子女课外补习费用等现实问题,发挥大学生志愿者和教师志愿者的优势,创建“阳光教室”,为563名棚改社区家庭子女免费补课;根据居民回迁情况,组织一万余名“娃娃楼长”参与社区的文明监督、环境清理等工作,协助提升居民素质;依托园区、社区团组织,开展健康的娱乐活动。协调志愿者、大学生艺术团深入棚改社区开展慰问演出,建设和谐、文明的新风尚。

     

        品牌工程进社区,提高维护社区稳定的能力。在社区建设中,他们充分利用共青团的“希望工程”等品牌工程,用共青团援助行动和心理教育两大主体活动,温暖社区百姓的心。组织“情系棚改新区学子”爱心援助行动,减轻棚改新区645名贫困家庭和零就业家庭的负担;创建4个“棚改新区爱心助学超市”,开展“高档住宅小区与棚改新区共建活动”,先后为棚改新区贫困家庭子女提供价值80余万元的学习和生活用品;组织开展“节约零用钱、资助棚改新区小伙伴过新年”红领巾特别活动,募集资金5万余元,资助棚改新区青少年过新年;援建棚改新区特困家庭“爱心书架”138个,组织开展“优秀图书漂流”活动,使5万余册图书丰富棚改新区家庭子女的精神生活。聘请心理学教育专家走进棚改新区,针对棚改新区家庭子女存在的自卑心理、畏惧心理等问题,进行心理辅导;开展“经历棚改”青少年演讲比赛,利用棚改新区青少年目睹和经历棚改新区改造全过程的教育资源,引导他们通过前后的对比看变化,激励棚改新区居民珍惜机会,感恩回报社会。